律师说婚姻中的仪式感:为何一纸誓言并不足够

编辑:语默 浏览: 4

导读:“律师都说理,但我偏想谈点感性。”每当身边的朋友探讨婚姻中的仪式感,总有人笑说:你们律师不是只关心合同和条款吗?但如果你以为律师只关心分割、争议、协议书,那便忽略了我们见

“律师都说理,但我偏想谈点感性。”每当身边的朋友探讨婚姻中的仪式感,总有人笑说:你们律师不是只关心合同和条款吗?但如果你以为律师只关心分割、争议、协议书,那便忽略了我们见证无数人生交错后对情感世界的细致观察。我叫苏瑾言,常年穿梭在婚姻登记处与法院之间,亲历太多“有证无情”和“无证却深情”的故事。2025年的数据里,仅我国离婚登记数量已突破380万对,越来越多的人疑惑,婚姻的意义到底承载在哪里?今天我想从律师视角,聊聊婚姻中的仪式感到底值不值得坚持,以及我们为何在法律之外,还要追求那些属于彼此的“小浪漫”。

仪式感,是法律合同之外的情感保险

许多人以为“结了婚,拿到了红本本,一切都妥了”。可实际办案过程中,我发现真正稳固的婚姻往往不只是靠一纸法律文书。2025年全国夫妻关系调研显示,拥有定期纪念日仪式的夫妻,婚姻幸福度自评高出平均27%。有趣的是,哪怕双方平日小争吵不断,只要能有个简单的“结婚纪念日小仪式”,诸如一起吃顿饭、写一张便签、互送点小礼物,情感回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。

这些仪式,看似简陋,但意义深远。对婚姻法律人来说,仪式感替代不了合同,也无法成为诉讼时的裁判依据。但它像一层无形的保护膜,让两个人在日常琐碎和压力中,有机会提醒彼此——“我们曾经许下承诺,而这份承诺仍然闪亮着。”这远比冷冰冰的条文更有温度。

离婚率与“仪式感贫瘠”之间的冷数据对照

近两年各地法院的婚姻诉讼数据透露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:2025年,约有60%的离婚案件在卷宗中提及“情感淡漠”,而调解阶段当事人自述“没有共同生活的期待和仪式”占比高达43%。当我们问到彼此最后一次共同庆祝什么、为对方做了点什么,很多夫妻竟然对不上答案。

不是说仪式感贫瘠就必然导致分离,但当一段关系只剩下日常琐事,缺乏仪式感,彼此表达爱和认同的渠道随之堵塞,情感慢慢干涸。尤其在压力巨大的现代都市,围绕物质、子女、职业的纷扰无孔不入,婚姻里的一点点仪式感,成了最容易被忽略,却也最容易滋养爱的地方。

婚姻仪式感,应该是“真实”的,而非“秀给别人看”

有人反问:“仪式感会不会变成一场自我感动,或只是朋友圈里的漂亮照片?”这个问题其实很现实。律师见得多了,也分得清什么是“为秀而秀”,什么是“为彼此而留”。2025年,心理健康研究院的调查指出,频繁高调在社交网络秀恩爱的夫妻,反而有41%在三年内分手或关系冷淡。真正能修复关系并激发幸福感的仪式,大多简单自然、不依赖外人的评价。

哪怕是家里的早餐换一种烹饪方式,假期一起制定一份小目标,或深夜一场没计划的长谈,甚至在孩子面前坦然说“我爱你”。这些“仪式”,是私密而真实的,是两个灵魂在彼此世界里用力地留下痕迹。法律保护不了的情感裂缝,往往靠这些生活中的“小仪式”来修补。

婚姻的“保鲜秘诀”,仪式感不是万能钥匙,但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

说到底,律师不迷信仪式感,但也不轻视它。在我的经验里,仪式感不是让婚姻高枕无忧的灵丹妙药,但它总能唤醒疲惫日常里一丝温柔和怜惜——正是这些微小的情感投资,让许多关系有了继续向前的理由。

现实中,我见过太多本想“一劳永逸”的夫妻,把一场浪漫的婚礼、一份签字落章当作终点。可真正长久的幸福,往往是愿意一遍遍在日常里“重新开始”,哪怕只是最简单的晚安吻、最朴素的坚持——每月给对方写一封信,哪怕三言两语。

也许婚姻的“保鲜秘诀”从不神秘,它只是藏在那些平凡但有仪式感的片段里。我们在法庭上争辩、在文件中捍卫权利,但当夜深人静,那些关系中最打动人的时刻,永远与仪式感息息相关。

无论你现在是新婚、老夫老妻、还是考虑人生转折的路口,请珍视那些属于你们自己的仪式。它们也许微小,却充满力量。法律保障不了的那一部分,仪式感刚好补上。

律师说婚姻中的仪式感:为何一纸誓言并不足够

免费获取咨询

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

免费咨询

最新资讯

更多